出租车特许经营是不是“垄断”?
作者: 未知 来源: 未知 时间 :2015-04-20 17:27:23
每月高额的“份子钱”和“专车”对出租车市场的冲击让全国各地的出租车司机们坐不住了,停运风波此起彼伏。社会各界对现行出租车政府特许经营的管理体制不断提出质疑,要求打破行业垄断,但是交通运输部却说“垄断不存在”。
“特许”不等于“垄断”?
2015年1月7日,使用专车软件在济南西客站送客的陈超,被执法人员认定为非法运营,罚款两万。开出罚单的济南市城市公共客运管理服务中心,成为了这次陈超的诉讼对象。2月27日,陈超的代理律师确认,起诉状已送至济南市中区人民法院。这起诉讼也因此成为全国“专车第一案”。
日前,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法院发布信息称,将于4月15日上午开庭审理这起全国首例因提供专车服务受到行政处罚的案件。
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专车第一案,判决结果十分重要,可能会影响到交管部门以后对专车态度。
此案代理律师、行政诉讼专家燕薪则表示,从法律层面来说,案件本身的诉讼请求是要求法院撤销涉案的处罚决定,因此整个案件也会围绕客运管理中心作出的处罚决定是否合法来展开。对案件的审理不会产生推动出租车管理制定的作用。
不过他也表示,从律师对案件的期望来说,我们确实是想通过这个个案作为一个突破口、一个撬动出租车市场管理体制改革的契机。通过这个案件让全社会意识到,现行的出租车管理体制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比如对出租车市场的一个逐步的开放等等,我们是希望这个案件能够有这样的意义。
律师所说的现行出租车管理体制即出租车特许经营权。
所谓出租车特许经营权是指经政府特许,经营者取得有期限从事出租车行业经营活动的权利。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出租车经营权首先是经政府特许的;其次出租车经营权是有期限规定的,有期限规定(含长期)主要是便于政府进行资源的重新调配和控制。
这一规定成了“专车”被认定为非法运营的主要依据,也成为众多人质疑政府“垄断”出租车行业的根据。
但是面对“垄断”质疑,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却矢口否认。今年3月中旬,杨传堂在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垄断分为企业和行业的垄断,很多人认为政府在垄断,其实不存在。他说“我们全国出租车130万辆,就业人数260万人,运营企业8000多个,同时还有13万个体户,每年承担400亿人次的运输任务。其实出租车行业是开放比较早的行业,不存在政府垄断。”
每月高额的“份子钱”和“专车”对出租车市场的冲击让全国各地的出租车司机们坐不住了,停运风波此起彼伏。社会各界对现行出租车政府特许经营的管理体制不断提出质疑,要求打破行业垄断,但是交通运输部却说“垄断不存在”。
专车:乘客满意各地打击
“遇上急事要打个车,真是不容易。”提到打车经历,北京的王先生倒起了苦水,“一般时间想打车就不太容易,尽管有禁止拒载的规定,但是我也碰上过几次出租司机以交班为由不拉活的情况。身边也经常有朋友吐槽,出租车见到孕妇不停车、见到带小孩的不停车、目的地偏远的更是不爱去。要是碰上上下班高峰,或者是天气不好,想打辆车就更难了,等半个小时都不见得有辆空车,听说高峰期司机怕堵车,都不爱出来拉活。”
楚小姐因为一次不愉快的打车经历耿耿于怀,他回忆:“有一次我从呼家楼打车去四惠地铁站,好不容易等到一辆空车,上车以后告诉司机目的地,司机竟然说他不知道四惠地铁站怎么走,如果是常在东边拉活的司机怎么可能不认识路呢?我看他就是嫌那边堵车,不爱去。果然一路上也没用我给指路,就开到了。那次搞得我心情特别差。”
正是因为现在的出租车服务给乘客带来的体验不好,才让方兴未艾的“专车”成了不少老百姓的新宠。“我也知道专车还没有一个合法的身份,但他们又方便、服务又好,我为什么不用呢?站在路边死等出租车,那不是跟自己过去吗?”北京市民程先生说,“有一天我坐火车从外地出差回来,拎了不少行李,而且要去的地方又特别偏,心想已以往的经验,出租车司机很可能拒载,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通过打车软件联系专车,没想到不到5秒就有司机应答,跟我约好了上车地点。我到那里时,专车司机已经等在车外,还帮我把行李放到了后备箱,给我开车门,告诉我车里有免费的矿泉水、口香糖和纸巾。服务真是太周到了!”
采访中,不少市民都反映,尝试过“专车”服务,觉得“专车”作为出租车的有益补充,很值得鼓励,不应该一棒子打死。
然而,与百姓普遍支持“专车”截然相反的是,目前我国多地仍然将“专车”列为打击对象。长江商报记者粗略统计发现,从去年底开始,全国已有沈阳、上海、北京、广州、南京等17个地方主管部门公开表态,将“专车”尤其是其中的私家车定义为“黑车”,更有部分城市认定专车为非法营运,并开出罚单。
去年8月北京市交通委就下发了《关于严禁汽车租赁企业为非法营运提供便利的通知》,严禁汽车租赁企业为非法营运者提供便利,从事汽车租赁经营必须依法登记注册并按规定申报备案,严禁把私家车辆或者其他非租赁车辆用于汽车租赁经营。
今年1月起,北京市交通执法总队开始大力打击利用互联网和手机软件从事非法运营的社会车辆。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多个软件提供“专车”服务,实际上就是变相为乘客提供了黑车。这是北京首次公开认定私家车通过打车软件拉活属于非法运营。